欧晓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主编
各位嘉宾、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研究会的年会,也是研究会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在座各位都是研究会的成员和我们亲密的伙伴,首先向大家表示热烈欢迎,我代表研究会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在今天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研究会还有一个重磅的产品要发布,那就是《2024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这是研究会自去年10月换届以来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报告。研究团队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加班加点付出很多!在这里我也要代表研究会感谢研究团队,并且给你们点赞!我也想借今天这个场合跟大家报告一下研究会为什么要发起这项研究,这项研究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大国博弈历史性交织叠加的时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可以说,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人才工作做出了系列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做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三中全会并且对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做出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因此,着力供给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党中央和习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出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并制定了相关人才战略。各地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打起了被媒体和学界称之为的“人才争夺战”。但是,在人才争夺战的背后,我们发现各城市在吸引人才的政策上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趋势,这种同质化不仅体现在政策内容上的相似,还表现在政策目标人群的集中,大多数城市都在争夺高端人才和高学历人才。一些城市在引进人才时,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人才供需错位。这种不匹配不仅降低了人才的使用效率,还可能导致人才的浪费和流失。大规模的人才引进也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造成了巨大压力,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交通等公共资源的供给不足,可能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人才争夺战还可能加剧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人才,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因资源有限而难以参与竞争,进一步加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也就是说,中国各城市在打响“人才争夺战”的同时,实际上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人才政策,才能真正实现人才的有效引进和利用,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制定出真正适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点的适配性人才政策成为各个城市落实党中央人才战略的关键。城市只有更好地了解实施效果,才有可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更有效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研究会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的人力资源专业学术社团,科学分析、系统评估我国各城市人才友好度,辅助决策、为经济社会运行提升成效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正是基于此,研究会牵头发起了这项研究。研究团队结合大数据、AI技术,力图构建一个科学、全面、创新的人才友好型城市量化评估指数体系,对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做出一个可视化的呈现。我认为,这项研究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全国城市目前人才友好度现状进行度量,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为城市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才友好度提供改进的方向。我们希望这项研究能够成为帮助城市校准落实中央人才战略标尺的一个重要辅助和一个能够实用的工具。
在今天上午的大会上,我就城市与人和人才的关系讲了几句煽情的话。我说是人赋予了城市灵性,城市也因为人才有了存在、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人是城市之灵,是城市之魂。一个有人气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城市,也更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人才因为城市的吸引力而来,又为城市贡献更大的价值。人才是城市之根,是城市之本。祝愿我们的城市都能发展成有人气的城市、人才向往的城市。那么,我们的城市就会更加美好!祝福我们的城市!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想这才是我们开展研究并将成果加以发布的最终目的。我们将继续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研究,并希望能够为提升城市的人才友好度做好服务,努力让人才友好城市有更强的包容性、更高的辩识度、更大的发展潜力。
谢谢大家!
2024年9月26日下午
联系电话:010-88389510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院3号楼
邮政编码: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