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主办的2016年人本中国高峰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的演讲,已经过莫所长本人审核同意。
文字整理编辑: 张新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编辑)
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ID: china-hrd)
研究会原创,如需转载请通过向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公众号申请授权
关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总有很多不同的认识,有些人可能认为没有人口红利了,劳动力减少了,就业形势大好,总量没有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好像招工也很难,就业也很难,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形势的新变化,二是就业政策的新特征。
总体看,一季度的就业形势是平稳的,到3月份的时候,新增就业是318万,实际上完成了年度计划的32%,比去年略微少了6万人。登记失业率4.04%,略微有所下降。总体看形势是平稳的,困难人员就业120多万人,基本上持平,所以第一个判断是形势稳定。另外劳力市场有一个求人倍率,金融危机期间0.86,到了一季度的时候1.07,说明107个岗位需求,只有100个求职者,这样来看,岗位略微多于求职者,尽管下降了一点,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还有城镇新增就业,从2010年以来,尤其是近三年都保持在1300万以上,国家每年的预期目标是新增1000万,但是近三年都是1300万,去年是1310多万,这个状况也是不错的。
但是有点困惑,GDP是从7%又下降到6.7%,如果拉的时间更长一点,下降的速度更大一点,包括工业增速都是在6%多一点。把它时间放长一点,可以看到GDP由10%一路下降到6.7%,工业增速18%下降到6.2%左右,这个状况跟就业,好像又有点区别,就业形势还好,新增就业也在增加,虽然说新增就业一季度减少了一点,但是总体还是增加的。尤其是看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这块今年有一个低点,本来过去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是20%到30%,现在是10%左右,下降幅度比较大。因为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率的影响是在半年以上的影响,所以我们对今后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谨慎的。
从出口的国际收支看,也是一路下降。为什么经济增速在趋缓或者下降,但是就业还在增加?实际上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经济总量扩大,10%的经济增速的时候,我们国家的GDP是40万亿,10%乘40万亿,每年净增加的GDP是4万亿,现在是7%,或者是6.7%,去年我国的GDP是67万亿。67万亿乘上7%,实际上接近5万亿的GDP的增长,所以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尽管经济增速下降,但是仍然能够支撑现在的新增就业,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第二个原因是结构的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比较强。第三个原因就是简政放权。中小微企业增加量非常大,比如说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加了1000多万中小微企业。尽管每年都有很多要死掉,但是一下增加上千万,一个企业几个人就业也不得了。第四个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政府用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来促进就业,即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如果一个家庭一个人都没有就业,政府可以帮助他谋一个公益性的就业岗位,这个公益性的就业岗位,能够保证他们家至少有一个人就业。所以说这四个原因,是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新增就业还在增长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1. 未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其一是经济增长未来是一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可能我们要低速的增长,不会说很快的就回到10%,要经过几年的时间,在这种长期低速的情况下,对就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其二是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到底GDP增加多少能保证1000万新增就业的数字,这是政府的一个底线。克强总理讲了好几次,保增长是为了保就业,增长到多少能够保证我们的1000万新增就业?还有产能过剩的格局没有改变。
其三是供给侧改革要加强,而且是主攻方向。供给侧改革马上就有动作,钢铁煤炭行业,一些僵尸企业要真的关停破产。
其四是需求侧作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投资适度。
其五是股市、汇市、楼市,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要回到各自的功能,不是单独作为保增长的手段。这样的话,实际上经济增长会在一个中高速的区间,而不是高速的区间增长,这样对我们就业的考验应该说是比较大的。
2. 未来完成五大任务
一个是去产能,僵尸企业该断奶就断奶;第二个去杠杆,现在都在减杠杆;第三个去库存,比较大的还有一个就是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进城,未来有1000万农民工要城市化;第四是还要降成本,营改增的很多企业在降成本,同时社保最新的降费率。还有一些不合理的收费,行政审批要降下来;第五是补短板,包括一些贫困的地区,我们要精准的扶贫,还要科技创新以及生态文明,这些短板都要补上去。
实际上未来的结构调整的力度非常大,结构调整一定会产生结构性的失业,未来将面临两大压力,一个是经济总量在中高速的期间不会很快上去,可能是一段时间,对就业总量的压力比较大。另外一方面结构调整,对就业结构性的失业问题压力也很大。结构性的失业解决起来更麻烦,所以未来就业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美国一个奥肯定理讲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就是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对应两个GDP的下降,这个关系在美国成立,在我们这儿是不是也会成立。
这是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指数,这个指数已经表明,现在就业形势有些许的严峻。50这个点是我们PMI的一个临界点,现在制造业的就业到了47,就说明我们在临界点之下,形势是不好的。从制造业来看,它的就业形势是比较严峻的。
中央提出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句话是2012年的时候,锦涛总书记讲的。他说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同时,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总量压力加大了,结构性矛盾更突出了,形势依然严峻。这个定位,到今天依然是成立。为什么总量压力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各位都认可,招人难、就业难,但是总量压力,可能大家不一定认可。因为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现在人口红利都没了,劳动力少了,怎么还说总量有压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家发现找个工作还是又很难,却解释不通这件事情。一方面发现新旧市场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16到59岁的劳动年龄在减少,但是实际上怎么又说就业形势严峻?
这是关于未来就业形势的一个预测图,这个图应该说是非常准。几年后结果论证能够做到小数点后都是准确的。这张图是这样的,颜色深的这部分是16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下面失业人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劳动力市场需要解决的就业人玩。“十五”时期压力很大,最高的时候到3500万,每年有2500万劳动者要就业,十五时期非常严重,十一五时期略微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看着好像更好一点,十三五逐步就好了。按16岁新进入市场劳动者来看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们所有关于人口经济学家判断就业形势的一个依据。但是市场上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这张图用的是16岁劳动年龄人口,是理论上的图,不是实际上的图。用这张图来分析形势,就导致了判断上的错误,所以很多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拿这张图说就业形势,得出来的结论跟政府讲的形势严峻是两回事。
实际上现在包括十三五,仍然是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2500万,比“十一五”多出100万多万。高校毕业生756万,中等院校690万,比过去是增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
办事人员只有0.69的就业机会,意味着69个人去竞争100个就业机会,所以结构性矛盾比较大。像一线的1.16,意味着多了16%的机会,是这么一个情况。
按年龄看,现在45岁以上的求职倍率是0.66,越年轻的就业机会越多,1.21、1.18和1.02,年龄上来看,45岁以上的不占优,实际上这是中国当前的特殊阶段。为什么年龄大了难就业?因为在国内第二产业还是重要的产业,盖房子和工厂做缝纫都需要体力。这种状况下,尤其体力好的容易找工作。法国那些国家是45岁以上好找工作,因为45岁他的智力、他的经验更好,他可以当讲师。但现在相反,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线的普工,所以相反他们的就业机会少一些。文化程度这块还好,大学相对弱一点,研究生一点,职高的求职倍率高一点,这是结构性的矛盾。
一个技工有1.46个就业机会,到了高级技师有1.9个就业机会,越往上,所需求的人越多,这是没有满足的,也是说明结构调整在深化。
高校毕业生,从新世纪的100万,现在到了756万,这15年增加了7倍,增加7倍以后,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每年新进入市场劳动的大数是1500万,可是到了2001年的时候,高校毕业生100多万,可是现在初中毕业生每年可能才100多万,在HR的招聘工作中,就会发现招越低的,有时候反而越难,因为它的结构变了,都上大学去了,这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因为他们文化素质提高了。
中央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5月6号克强总理专门到人社部召开了座谈会。克强总理特别讲到,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中央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到位。他说因为近三年保持1300万稳定的新增就业,而且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需要人才支撑,国内和国外做了大量的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有了就业才有收入、才有好日子,所以承担这样一个重任。他说就业是发展之源,现在我们的经济增长要考虑就业去拉动,成为我们发展之源了。要通过我们的就业,通过我们的人才去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就业政策有什么新的特征?
1. 就业优先
怎么政府叫就业优先发展战略?2012年的时候,总书记就已经说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重大的发展,把它放在优先的位置,就业优先的地位是相当之高的,所以我们简称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十二五”开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由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重大改变。这也是总理讲发展之源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2. 为什么要实行优先就业
把就业作为一个优先合不合适和可不可行?这是大家提出来的疑问。因为就业问题是双重属性。
(1)政治学的角度。就业一种属性是它的社会属性,或者是它的政治属性。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讲就业优先没有任何事,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源,是安国之策,是天大的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天大的事。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2020年实现和谐社会九大目标任务,就有就业问题。在国外,就业政府执政的主要目标,是执政党唯此为大,除了这个没有更大的事了。奥巴马第二次当选的时候,美国的失业率非常有意思的从8%一下降到7.8%,因为美国有一个魔咒,没有一届总统会在8%以上的失业率继续当下去,他想办法也要把这失业率压到8%以下,现在美国状况不错,失业率已经到5%点几了,状况不错。
(2)经济学的角度。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宏观经济讲四大问题,第一个是经济增长,第二个是物价稳定,第三个是国际贸易的平衡,第四个是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每年政府的工作报告,我们总理就会讲,经济增长保持在7%左右,物价稳定在3%左右,国际贸易的平衡,新增就业1000万,失业率4.6%,国家宏观调控的几大指标都要有。过去我们一直是经济增长优先,其他的让位。现在把就业放在优先可不可以?先说物价稳定可不可以作为优先?其实物价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任何政府不会把它作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处理,除非到了突然一下子通货膨胀,那个时候肯定会阶段性的作为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从宏观政策的角度,还是应该鼓励有一定的CPI增长,这样的话,刺激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也不可能成为优先,因为它占我们GDP出口也就是三分之一,占不了全部,所以也不可能成为优先。这个状况下,只有经济增长和就业谁优先的问题。现在把就业作为优先可不可以?我们建立一个新的模型来看这个关系。过去经济增长优先的时候,遇到国际金融危机,首先是出口的下降,出口下降导致GDP下降,导致2000万农民工离乡失业率增加,失业率跟CPI是相反的关系,这时候CPI下降,PPI到了负的7%、8%甚至9%,CPI也到了负的,那个时候金融危机的时候。现在我们的PPI是负的5%,CPI是2%点几,说经济好像活起来了,这是在我们过去增长优先。
现在假设就业优先,把就业发展起来。就业增长了,多一个人就业,因为现在的就业不像过去一样安插就业,都是市场就业,他一定会多增加一个GDP或者增加一个服务,他也能够增加一份出口。就业增加,失业率下降,失业率下降意味着CPI有一定上升。在这种关系下,我们讲我们的就业优先它是站得主脚的,通过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增长,再带动出口增长。
为什么叫积极的就业政策?因为有宏观经济手段,有投资、有其他手段在里面,所以我们叫就业政策,与国外仅仅调节劳动力供给的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不同。我们现在要实施更加积极,它有个脉络。1998年的时候是两个确保,下岗职工进中心,保证它的再就业。02年中央12号文制订了积极的就业政策,2005年把积极就业政策再调整删减,2007年全国人大颁布就业促进法,在2008年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纳入法制化的轨道。2008年的时候,国务院把现行政策跟法律制度有机衔接。2008到2009年有两件大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这期间又进一步加大了就业政策的力度,更加积极。一个是把它用在所有的情景上,包括反向农民工都在里面,所以叫做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政策内容比较丰富,概括起来是“116510”,就是一个方针,这个方针叫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一面旗帜就是反对就业歧视;六大责任,要求政府承担就业责任;五项制度,包括通过职业培训的制度等等;还有十大政策。
十八大提出来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对高质量的就业,总书记在2012年11月15号有一句话讲得很好,叫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和更可靠的社保,这是人社部的工作目标。
人社部的信长星副部长说,高质量就业具体包括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
最近要召开105届国际劳动大会,国际劳工组织提出来一个供应链的体面劳动。国际劳动组织的体面劳动讲了四大战略,即促进就业、工作中的权利、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在供应链中,比如说一些大企业或者跨国公司把产品包给发展中国家的小企业,最后到一些小企业劳动条件不好,他们没有得到体面的劳动,所以他想从供应链的角度促进体面劳动。这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办法。
盖洛普的总裁克利夫顿讲“好工作”,未来全世界都希望好工作,好工作的定义是什么?从雇主让员工那儿固定薪水,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每周工作30个小时以上;第三个是稳定。他认为这个“好工作”是造成各国差距的根源。这本书有几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就业战争迫在眉睫》,后来改成《盖洛普写给中国官员的书》。
要更高质量的就业,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收入分配问题。为了工资涨还是不涨,涨多少。中央已经提出来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和劳改生产率程度。工资增加是不是很可能导致就业下降?工资不增加,结构调整实现不了。如果有100万可以发工资,且一个人发5万,能雇20个人,但是要提高10%的工资,这100万只能顾十七八个人,这样的话,两个人失业,失业率就迅速增加。全社会都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失业率增加意味着购买力下降、经济下行,意味着更深的调整,这是个更坏的事情。
可是不增加工资,要结构调整,要生产更高端的东西,老百姓买不起。增加工资的好处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是能够提高边际消费,尤其是增加一些低收入群体的工资。3000块钱,增加到3300,300块钱肯定拿去消费了,这样促进经济增长。其二是有利于结构调整。工资高了以后,就可以把手机换了,买一个更好的产品,接受更好的服务,这样有利于结构调整。其三是工资增加了以后,不仅有钱了,也有时间去参加培训,也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可是政府增加了工资以后,发现企业HR不用人了,可能又会导致失业率增加,这就更难了。因为我们这个理论上是静态的,中国经济到今天仍然增长6.7%,过去10%,1000万的收入,10%是增加到1100万,每年都在增长,如果把工资增幅控制在GDP增长和企业增长之内是完全安全的,企业没有任何压力,国家也没有压力,所以如果把工资的增长压在企业劳动生产力增幅之内,这样有利于整体结构调整的上升,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政策,所以中央提出来叫居民收入和经济的同步增长。
从长远看,这一点是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当然要控制,不能让它迅速大幅度增长,这样的话成本提高又会导致新的矛盾,未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以及居民收入在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国内的就业环境、消费环境各个环境都会更好,这种情况下,对HR的压力也会非常大。